葡萄酒的進口成本

葡萄酒的進口成本

以下文章轉錄自「跟T大一起尋找物超所值的葡萄酒」粉絲團
純為筆記

好吧,我來把葡萄酒的成本費用結構說清楚。

從法國進口”一個棧板”約500~600瓶的非香檳的葡萄酒,與酒價無關的費用如下:
歐洲內陸運費+國際冷藏海運+國內冷藏運費、文件費用、THC、Delivery order fee、報關手續費、酒精稅(每瓶73.5)、代辦車資、理貨費、鍵輸費、貼工資、保險費、文件費、空瓶處理費,就這樣了。
—-> 重點是,以上這些全部加起來再攤分到每一瓶酒的成本,是非常少的金額,大約是台幣160~180元。

跟酒價有關的成本如下:
法國酒莊的報價 + 關稅(10%) + 營業稅(5%)

現在你會算了吧? 這些都不是機密,你只要有親朋好友在報關行上班過,你就可以一清二楚。

你唯一不知道的只剩葡萄酒的EXW酒莊報價而已。

最後,依據我的經驗,以”美國市場合理的平均稅後價格”,在台灣來賣葡萄酒,酒商其實還是有利潤,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嫌他們賣得比”美國市場合理的平均稅後價格”要貴很多? 答案很簡單,因為台灣的小酒專太多了,每個小酒專要養家活口,市場又被瓜分,所以勢必得賺更多的差價才能活下去,這個差價只好轉嫁在消費者身上。

舉例而言,如果一款酒的法國酒商報價,進口進台灣來,全部攏攏總總最後成本是NT$1000元,消費者若是以NT$1200買到,也就是毛利是20%,這算合理,這樣的價格會很接近美國均價。(做貿易買賣有賺到二成,已不錯了吧?)

但若透過傳統通路,也就是進口商–>酒專–>消費者,這200元的差價毛利,若進口商與末端通路各分到100元,對小酒專而言,一瓶1200的酒賺100元,一個月要賣1000瓶,毛利十萬元,扣掉房租水電,可能剩下五、六萬,再扣掉助理小姐的薪水,只剩3萬,這樣要如何養家活口?

正因為台灣的酒專太多家,才造成這個現象。如果末端酒專沒那麼多,一個月均價1200元的酒平均能賣2000瓶而非1000瓶,那他扣掉助理小姐的薪水與房租,就有13萬的毛利,當然就可以養家活口,甚至一瓶不需要賺100元,賺80元就好了。

那為什麼現在酒專一家一家開? 造成大家都很難活? 這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惡性循環。

因為十幾年前,網路不發達資訊不透明,喝葡萄酒的人也較少,以至於酒專其實毛利賺很大,但後來喝葡萄酒的消費者變多了,既得利益的酒專從未想過要回饋消費者去降低毛利率,以致於後起的一些人看到毛利率這麼高、這麼好賺,於是紛紛開起了小酒專,瓜分客源,才變成現在這樣。但正因客源變少,你更無法降低毛利率,不然養不起家,這就是惡形循環。

很多酒專都是我的朋友,但我公正來說,勢必得倒掉一些,讓每家剩下的酒專客戶規模變大,才有降低毛利差價的可能。

我相信我把葡萄酒價格結構的事實揭露之後,大家就會了解事實而做判斷。我不偏袒酒專或大賣場,但誰蒙蔽事實不說實話、或是還妄想能藉由資訊不透明不對等來做生意,那真的就等著自取滅亡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