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金融騙局:驚世詭計大揭密

讀書筆記-金融騙局:驚世詭計大揭密

金融騙局:驚世詭計大揭密,寫給所有投資人的警示書博客來

作者:李奧.高夫
出版社:今周刊

又是一本受到kobo電子書99元優惠所吸引到的電子書
今周刊出版的書一向都比較生硬一點,這回在下手之前還是看了一下目錄
感覺自己應該看得下去才下單

書中詳述不少金融詐騙的案例
像是馬多夫案、安隆案、世界通訊倒閉案史丹佛詐騙案
把事件的起因與經過都大略說明了一下,讓讀者可以理解金融詐騙的運作是長什麼樣子
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一般人也可以理解那些複雜的詐術
我自己覺得,如果不了解這些案子的緣由,是很難讓自己有機會避開這些陷阱
書裡的說明簡單扼要,有讓我抓到重點,的確很不錯

作者書中提到的詐騙類型有兩種:

  • 拉高出貨:假裝自己手上的貨很有價值,然後高價賣給別人
  • 龐氏騙局:詐欺犯宣稱他們給予現有投資人的錢是投資回報,事實上卻是新投資人的錢;他們也會把新資金用在個人花費上,而不是任何合法的投資活動上

除了上述兩種外,還有一種狀況是「最大笨蛋理論」下的投機,所謂「最大笨蛋理論」是在投機的過程中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有機會是贏家,在目前資訊流通便利且資訊量大的社會中,有些人知道即便是龐氏騙局,但秉持最大笨蛋理論的理由,依舊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但很多時候,都會發現終究自己就是那個最大的笨蛋

不久前的im.B詐騙案中,就有一位台大財經系的女生被騙了270萬,就不認為自己會是坐上末班車的人,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在詐騙案被揭露之前安全下莊,才會讓自己蒙受極大損失,對於這類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案例,我認為就是自視甚高的傲慢所造成

在投資上詐騙行為變化多端,監管機關與審計單位基本上都難以快速應對,作者對於這些機構基本上是失望的,並不一定是說這些機構都配合犯罪做出違法犯紀的事情,而是在實際的社會運作中,這些機構本身就難以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我們所認知的金管會、審計師、會計師都無法有效的防範詐騙,更遑論是那些本身就想做壞的人了,政府單位面對這些手法不斷變化的詐騙行為,能夠作到亡羊補牢就已經相當不容易

基於作者這樣的邏輯,不免讓人懷疑那些公開的財報資訊是否真的可信?這也一直是某些人心中的困惑,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即便財報有造假的危機,但在政府的要求下,多數公司仍會遵守法規編列財報,不大會明目張膽的在財報資訊中置入假資料,頂多就是用合法的方式來美化財報,再加上投資的資訊較過去透明,法人們也會在持有的過程中去檢視相關資料,對於一般人來說,也算是多重檢查的保護機制,因此在挑選標的的過程中,公司規模大一點、公司體系簡單一點、持有的法人機構多一點,相對來說要造假的難度就會比較大,在這樣的條件下,我還是傾向相信這些財務資訊

既然不能依賴監管機構,那自己能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自己陷入詐騙的情況呢?作者也提出幾個方法讓讀者參考:

  • 不要相信達人(或明星經理人):這種行為容易替人作嫁,把「大師」說的激勵人心的話當作是金融教育的替代品,但事實上,金融教育是門深奧的課程,不是幾句簡單的話可以涵蓋,閱讀大量、不同面向的書才能有機會窺得投資的全貌
  • 要盡責查核:查核的重點不只是找出可能詐欺的行為,同時也應該藉此適當了解自己的投資項目,要稿清楚自己買的東西是什麼,而不試看一個名稱感覺很不錯,就盲目投入;這種情況在投資市場中很常見,買了一堆指數型基金,以為風險很小,結果追蹤的是波動極大的指數,或是買了某某債券,以為「債券」很安全,結果是一堆包裹高風險的衍生性商品
  • 要分散:不管是投資行為或是收入來源上都要分散,考慮到風險的因素之後,把自己的資產分散在不同的產業與不同風險的標的中
  • 要搞清楚實際收益:不要以為帳面上賺錢就是有收入,你以為有拿到利息就有賺到錢,實際上你貪人家的息,但人家要你的本

作者還提到多數人投資基金的態度,一般人起心動念是因為不想花太多時間研究投資相關的深入議題,所以找了一個「看似讓自己信賴的基金(或經理人)」來幫自己投資,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自己可以簡單控管、穩定獲利,結果自己的獲利反而被管理費、手續費、保管費等名目五花八門的費用給吃掉了

1965-2009年間,投資波克夏1000美元,最後帳面數字會增長成480萬美元,如果巴菲特把公司設成避險基金,每年收取基金金額的2%作為手續費,接著又收取增長金額的20%的話,480萬美元的獲利中,會有440萬美元歸屬於基金經理人,只有40萬美元屬於投資人

上述這段文字說明了基金的費用對自己獲利的影響,因此對投資來說,合理的基金費用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另外依據各種研究都指出,多數的基金表現根本連大盤的平均報酬都追不上,想要有波克夏這種亮眼的績效更是難如登天,所以投資基金的報酬很容易就被各種基金費用給吃掉,不要以為自己在基金上賺到錢就很不錯,事實上有更多的報酬都隱沒在基金費用中

如果監管這麼無效率,詐騙如此難以避免,那就不要投資了嗎?倒也不是這麼說,作者之所以提醒一般人會遇到這麼多的詐騙行為,無非是希望一般人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方式,也就是追蹤大盤指數的投資,雖然一樣有費用產生,但是相對於各種主動型基金來說,已經便宜很多,再加上其運作模式簡單易懂,比較少有上下其手的空間,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穩當的投資方式

「投資的長期真實報酬率只能達到4%或5%」這句話很重要,不要對獲利有太高的幻想,超出這個平均太多的一般都有詐;或者就算是真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那個技術,雖然作者推薦指數型投資,希望一般人避開投資複雜度很高的個別公司,但是我覺得在一些前提下,還是可以考慮投資一些優良的公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公司規模大一點、公司體系簡單一點、持有的法人機構多一點

延伸: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