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我的紅酒初體驗之波爾多完結篇 Wayne, 2015-02-152025-08-01 波爾多完結篇—波爾多其餘產區 最後一堂波爾多,酒也喝了不少,也多了不少知識,感覺我又掉到另一個錢坑了今天上課的重點在教一些可以挖寶的物超所值產區,還有就是解說今天盲飲的酒款先來講講物超所值的產區吧~~ 今日較為知名的波爾多都集中在左岸的梅鐸區但事實上,波爾多最早的釀酒歷史是發源自較不知名的波爾多右岸產區與梅鐸區一河之隔的Blaye與Bourg很早便開始釀造葡萄酒在當時,梅鐸區還是一片林地,五大酒莊在當時根本連個影子也沒有 Blaye與Bourg產區佔地很廣,不過主要的酒莊都集中在較靠近河岸的地區90%以上的產量都是紅酒,白酒只是點綴,產區內一樣有AOC,但是規則非常奇怪Cotes de Bourg AOC,範圍涵蓋Bourg地區的紅白酒。Cotes de Blaye AOC,範圍涵蓋Blaye地區的紅白酒。Blaye AOC,範圍與前一個AOC相同,但僅限於白酒。Premieres Cotes de Blaye AOC,範圍涵蓋與前二個AOC Cotes de Blaye與Blaye相同但對葡萄品種要求的規範更嚴格,對酒精度的要求也比前二個AOC要高。 產量主要都是紅酒,白酒不過是點綴最優良的紅酒,都集中在Cotes de Bourg與Premieres Cotes de Blaye這二個AOC而有一些物超所值的酒款,也正是來自Premieres Cotes de Blaye這個歷史悠久卻不為人知的古老產區,值得大家去挖掘T大有推薦兩個酒莊的酒可以試試看:Chateau Haut Grela 、Chateau Montfollet 波爾多新AOC—Côtes de Bordeaux法國產區中常見「Côtes」和「Coteaux」這兩個字「Côtes」講的是坡,是指一片山坡,多少有點陡,屬於山或丘陵的一部份「Coteaux」是丘,整個山丘,通常不是很高,而且是圓的在波爾多的57個法定產區標示中,也有好幾個這種山谷型產區「波爾多山谷產區」,知名度較不高由於具有地理上的相似性,近年來已有聯合行銷的情形在Bordeaux.com的網站上,被歸歸納為「波爾多山谷產區」(Les Côtes de Bordeaux)包含的AOC產區有八個:Premières Côtes de Bordeaux、Premières Côtes de Blaye、Côtes de BourgCôtes de Castillon、Bordeaux Côtes de Francs、Blaye、Sainte-Foy-Bordeaux、Graves de Vayres前五個都有「Côtes」這個字,又可以稱為「波爾多五大山坡」,有潛力的紅酒可以從五大坡去找,通常都不貴這些產區生產的酒,基本上是紅酒,具有容易區別的強烈風格葡萄品種是由梅洛所主導,也總混合了包括卡本內蘇維翁和偶爾地加上卡本內弗朗,產量佔全波爾多的14%左右 2009年法國波爾多葡萄酒行業聯合會(CIVB)舉辦了一場「Côtes de Bordeaux品酒會」正式向外界介紹新的AOC標示「Côtes de Bordeaux」在這個新的產區標示下,包括了前述「五大坡」中的四個appellation:Côtes de Castillon、Côtes de Francs、Premières Côtes de Blaye及 Premières Côtes de Bordeaux它的標示原則是:1.在這四個產區中出產的酒,可以統稱為Côtes de Bordeaux。四個產區的葡萄准許混釀2.如果是產自某一單一產區的話,也可以後面加註:Blaye、Castillon、Francs及Cadillac(Premières Côtes de Bordeaux,本區的一個城鎮)說明3.這個新標示法原則上是針對國外市場,所以在國內也可以依原產區的名稱來標示 因地理類似性而被歸納在一起的Blaye、Sainte-Foy-Bordeaux、Graves de Vayres這三個沒有「Côtes」這個字的產區,未來勢必因沒有加入這個聯合行銷新品牌之列,是否會被進一步更邊緣化?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五大坡」中Côtes de Bourg由於產區內酒莊為強調該產區的獨有性拒絕參加「Côtes de Bordeaux」新標示的行列 補充:波爾多五大坡資料 順道有提到Robert Parker的酒評及分數Robert Parker只針對法國波爾多、大部分隆河酒,及少部分美國加州打分數,會以RP XX來稱呼。至於其他地區或國家,Parker不打分數。因此,如果看到其他地區或國家的分數是RP XX,那代表都是其他人代打,正確的名稱是WA XX才是對的。之前買到的三款西班牙酒就應該不是Robert Parker打的分數 最後來聊聊今天喝的酒~~1.2003 Chinon V.V. 100% Cabernet franc喝起來有烏梅味,口感順暢單寧柔順,餘韻有回味的果酸。 由於Chinon是比較冷門的產區,再加上Brocourt酒廠產量也不大,因此幾乎沒有專家的酒評與分數可供參考;事實上Wine Advocate歷年來評分的Chinon紅酒加起來不到20款,因此完全沒有參考價值,至於Wine Spectator倒是評過約300款的Chinon紅酒 T大曾經介紹過這支酒 此酒我之所以給四顆星的高度推薦,主要有以下原因: 1. 2003年是盧瓦河區的超級年份,一般認為可與1989、1990、1997相提並論。 2.我個人喝過後,覺得品質相當好。 3.我個人對Cabernet Franc釀的Chinon紅酒有一種特殊的迷思。 4.老藤的緣故。 2.Chateau Les Charmes-Godard Cote de Francs 200570% Merlot, 20% Cabernet Franc, 10% Cabernet Sauvignon很不巧,當天喝到的泥巴頭保存狀況不好,我有感受到「煙灰缸」的味道,不過另外一杯就不會,風味好多了,這也是件有趣的事情,畢竟要有比較,才會知道什麼樣的滋味叫做「變調」,也許哪天自己買瓶來喝。 Cote de Francs的代表酒莊,除了生產紅酒外,也有白酒與甜酒,酒標是一個人臉圖騰的關係,故人稱「泥巴頭」,源自義大利,於義大利戰爭時,法國貴族帶回法國,作為窗戶或拱門的裝飾品。一樣是天篷家族旗下的酒莊之一,受到釀酒顧問Stéphane Derenoncourt(目前最紅的飛行釀酒大師)的指導,這是一款優級佳釀,值得嘗試。 Stéphane Derenoncourt用生物動力栽培法(Culture Bio-Dynamique),揚棄化學肥料,讓葡萄園自然發揮其風土潛力,忠實呈現當地的風土(Terroir)條件,在2009年份Robert Parker評分100分的紅酒中(有19款),他佔了4款,相當的厲害!! 3.2007 Cos d’Estournel, St. Estephe85% Cabernet Sauvignon, 12% Merlot, 3% Cabernet Franc花香、果香交錯,酒體厚實,單寧強卻不澀口,相當柔順的風味,餘韻長且帶有巧克力味,是我當天最喜歡的酒,果然很有價值。 St. Estephe知名的酒裝之一,名列二級酒莊,台灣售價約5000/瓶,酒莊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雖然很優秀,但由於St. Estephe的發展較慢,所以一直缺乏特色與知名度,d’Estournel為了提昇知名度,引進當時最流行的東方藝術風格,建立一個充滿神祕東方氣息的酒莊,把酒莊設計成他喜歡的「一千零一夜」故事中才會出現的場景,連酒莊的標誌也用大象背著中國寶塔的圖騰,讓人印象深刻。 同時d’Estournel刻意把酒賣到印度、阿拉伯,再過鹹水把酒運回法國,製造出話題來吸引人氣,可惜這樣的花費太大,d’Estournel迫於經濟壓力於1852年出售酒莊,並在一年後病逝,無緣見到自己的酒莊名列1855年級數酒莊。 4.2011 Chateau la Peyre, St. Estephe50% Cabernet Sauvignon, 45% Merlot, 5% Cabernet Franc個人覺得,此款酒果香味淡淡的不濃烈,感覺上需要給它一段時間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氣味,口感水果味重,感覺相對的年輕,或許存放一段時間之後會比較適飲。 Chateau la Peyre是2006年法國農業部新增的工匠級酒莊(Artisan Crus)的44個酒莊之一,根據定義,工匠級酒莊強調葡萄種植與釀造都必須由酒莊擁有者親力親為,完全承擔生產細節,猶如工匠一般。Chateau la Peyre莊主在St. Estephe已經有悠久的釀酒歷史,目前約年產5萬瓶,總面積約為8公頃,主要種植Cabernat Sauvignon(50%)、Merlot(40%)、Petit Verdot(5%)、Cabernat Franc(5%) T大對這款酒的評價 個人喝過極少數比級數酒更好的中級酒莊,它屬於工匠級酒莊,從種植葡萄開始全都自己來,所以數量少、品質非常好,比不少級數酒莊都厲害,這瓶售價約800多元,喝來卻有2,000多元的價值。 5.2004 Chateau Roumieu, Sauternes (white)89% Semillon, 10% Sauvignon Blanc, 1% Muscadelle第一次喝到的索甸貴腐甜白酒,酒體色澤呈金黃色,甜粽味、蜂蜜味香氣奔放,口感有點濃稠,很甜但入喉爽口,酒味不重且果香味濃厚。甜白酒的甜可不是加糖,而是用貴腐菌把葡萄脫水,讓葡萄變成乾乾的感覺,搭配鵝肝、Blue Cheese或單喝都不錯 貴腐味,一種無法從字面上判斷是什麼味道,「貴腐」英文「noble rot」之翻譯,它的釀製過程利用天然的貴腐霉菌(Botrytis cinerea)附著在葡萄上,因而釀製出甜度較高的葡萄甜酒,有人說貴腐味是具有蜂蜜、糖漬水果、花香、甚至香料味的組合,也有人說就像是我們端午吃的甜粽。 貴腐酒出現可以說是一種失誤,因為以前索甸區的葡萄是要國王下令才可以採收,某年國王的信差遲到2個月,導致葡萄貴腐化,反而釀出甜酒。貴腐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產生必須在溫差大的河流交會山谷,白天乾熱而夜晚濕冷,充份濕氣的環境之下才會有貴腐霉菌。然而過高的濕度,會讓貴腐霉菌轉變成灰霉菌造成葡萄酸敗,多雨期,葡萄也容易腐爛,都是無法採收。氣候上的變化對於生產貴腐酒來説是運氣的成分了,溫溼度和葡萄成熟的時間、保護不受禽類侵蝕等都是成就貴腐酒缺一不可的因素。 因此要成就一瓶貴腐酒是相當的不容易,所以貴腐酒被視為相當稀有且珍貴,可以從這篇文章知道貴腐酒的知識。 Wine